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呈现新特点
保卫蓝天算细账
今年,应对重污染天气被提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位置。
11月3日,生态环境部公布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2020—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,这意味着“冬防”靠谱的棋牌平台正式启动。
所谓“冬防”,即针对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、频发的情况,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。“冬防”自2017年开始已实施三季,成效卓著。2019—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较2016—2017年同期下降33%,重污染天数下降52%。
分阶段设目标,既给地方压力,也考虑可达性
和往年不同,2020—2021年秋冬季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两个区域的攻坚行动方案合二为一,而且方案本身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。
整个秋冬季PM2.5要削减多少、重污染天数要下降多少天,关系到百姓身心健康,因此,每年“冬防”,最受关注的是目标。与往年不同,这个秋冬季的目标分成了两个阶段。方案中的表述是:“充分考虑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的疫情影响,对标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,分类确定各城市的PM2.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,按照污染程度分为6档,PM2.5每档相差1个百分点,重污染天数每档相差2天,对‘十三五’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城市进一步提高要求。”
具体而言,2020年10—12月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/立方米以内,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;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2微克/立方米以内和5天以内。
2021年1—3月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均控制在86微克/立方米以内,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以内;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90微克/立方米以内和13天以内。
为什么要分阶段设置目标?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告诉记者,今年秋冬季跨越两个五年规划,设置分阶段目标,首先是要确保“十三五”大气环境目标圆满完成,其次是希望明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个良好的开局。
目标设置是个技术活,既要给地方压力,也要考虑可达性。对照2019年数据,京津两地完成目标任务不是很难。但对其他地区,可不是件轻松的事。石家庄2019年一季度PM2.5平均浓度为110微克/立方米,临汾同期数据为108微克/立方米,要想完成目标任务,还得加把劲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